胡金海网上日记总目录

总要上网 总要思想 总要教学 总要歌唱

  本站被浏览页次统计: 12780614

  电脑速成教学法  电脑概述  视窗操作  中文输入  文档制作  网络应用

网站空间1 网站空间2  留言板

 网站制作  数据处理  演示制作  图片处理  动画制作  音频处理  视频制作

解放军报社-中国军网-胡金海博客

    军队文化工作教学  概述  歌咏的组织  假日活动的组织  晚会的组织  竞赛的组织  网络活动的组织

学术思维:互联网共产主义宣言

    军官文化修养教学  诗以言志  歌以抒情  论以道义  文以表意  数以达技  美以展才   教学小结

家庭教育:作人第一,作文第二

 

 

 

 

 

二、文学知识

文学一般是指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用文字来表现的艺术形式。

(一)小说

1.小说特征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用具体形象的生活典型来表现主题。所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亦称小说的“三要素”。

此外,小说还有以下特征:形象塑造的间接性,读者欣赏时的主观随意性,小说反映生活容量的宏大性,语言表达的客观叙事性。

2.小说欣赏

(1)欣赏情节结构

情节又称故事情节,指的是作品人物经历的种种矛盾和他的整个活动过程,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又相互联系的具体事件组成。小说的情节是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小说的结构是小说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构造。情节是结构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但又不等于结构,结构大于情节,结构中有非情节的因素。

欣赏小说情节结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弄清人物的相互关系和小说的中心事件及主要矛盾冲突。在弄清小说人物的相互关系和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挖掘主要人物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一般说来主要是对立双方的人物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的斗争,即是这部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

注意分析情节的必然发展和偶然巧合。任何文学作品的情节都必须以生活的真实及其必然规律为基础,但又不能局限于生活的真实,而必须以此为基础去集中概括、提炼、虚构,使之更好地为表现人物、表现主题思想服务。因此小说的作者总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寻求艺术的真实,充分利用偶然巧合的艺术作用去构造情节,使偶然性中体现着必然性,使艺术的真实中体现生活的真实。

注意弄清情节的主线与副线的关系和情节的详略处理。注意分清情节发展的基本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叙事性文艺作品情节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有的作品在开端前有序幕,在结局后还有尾声,分析情节的基本要素,有助于理解主题思想的表现过程,有助于分析结构和人物。

弄清情节特点。有的小说情节比较单纯,有的比较则曲折,还有的比较离奇复杂。分析时注意它们的情节特点,对把握主题很有帮助。

注意分析情节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思想的作用。情节安排看来是个结构问题,实质上也是个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的问题,因为情节的发展就是典型人物的变化和成长的历史,也就是揭示主题的过程。

从总体上说,小说的结构大都是根据时间的顺序和情节发展的阶段性来安排的。尽管每篇小说的结构方式都不是按照固定的格式确定的。但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从半道说起,然后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是概括写生活的长过程,甚至写人物的一生,从头谈起。分析小说的结构还要注意弄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小说中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个场面,都是由情节线索贯穿起来的。有的小说以一件事情的演变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个具体事物为线索。

(2)欣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是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分析小说的人物要注意分析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挖掘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要弄清小说是怎样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塑造的。

(3)欣赏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描写也是表现人物、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是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背景,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小说不可缺的一个要素。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小说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小说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即特定时代的政治总形势;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室内外环境和社会景物;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气候、自然条件和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的具体场面。

要突出分析典型人物所处环境的典型性。弄清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真实性,弄清典型环境怎样推动典型人物的生活斗争,弄清典型环境怎样形成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与人物思想性格是否一致。

还要注意分析场景描写的特点。如有的场景阴晦凄清,有的明快瑰丽,有的细腻逼真,有的简洁明了。但不论什么特点的场景描写,都要和小说的内容相一致。

还要注意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常见的作用是表现揭示主题,象征某种社会环境和隐含某种社会意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表现人物思想,引出下文和故事情节,交代时间地点,点题和呼应。

最后还要注意把典型环境描写分析与人物、主题思想的分析结合起来。

(4)欣赏主题思想

分析和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理解小说主题的典型意义,是小说鉴赏的中心环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情节的安排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体现的,而不是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因此,分析和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依靠对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的分析来完成,特别是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说来,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即是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内核。

要弄清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怎样提炼的以及主题的深刻性。还要注意小说是如何突出主题的。突出主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一是突出主要场景、人物和情节,正确处理详略。二是突出全篇的关键。三是运用倒叙、对比、反衬的手法。分析主题思想还要弄清它的社会时代意义及其现实性和战斗性。

(二)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格律诗词篇幅虽小,学问却博大精深。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互相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极为重要。在今天部队官兵中,存在的不是被格律诗词束缚手脚的问题,而是对格律诗词懂得太少的问题。下面,简要介绍一些格律诗词知识。

1.格律诗词的特点

(1)篇幅短小,凝练精悍

格律诗词中一首五绝,只有20字,一首七绝也只有28字。用非常小的篇幅,凝练地表现非常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是格律诗词的重要特点。

二万五千里长征,写多少卷书也写不完。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只用了56个字,就凝练地表现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和精神面貌。

格律诗词所以能用很小的篇幅,凝练地表现丰富的事物,这同汉字的象形性、表义性、丰富性有密切关系。如不使用汉字,仅仅用汉语拼音来表现格律诗词,那么,用汉语拼音拼写出来的格律诗词,由于内容太凝练精悍,绝大多数人会读不懂,因而也无法去理解作品的内容。

格律诗词篇幅短小、凝练精悍的特点,特别适应今天“信息爆炸”时代的表现需要。在今天生活中,人们正在越来越注意用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表现手段来传递生活中各种各样信息。

(2)作品丰富,作者众多

中国的格律诗词,自唐诗宋词开始,经过千百年发展,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作品。自唐以来,中国每一朝代都有大量诗词作品留下来。在中国保留的各类文字文献中,诗词形式的文献是最全面、最丰富、最生动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真正让老百姓能耳熟能详的,也是那些格律诗词中的千古名句。如果要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诗歌作品保存丰富性的比较,中国无疑可称为“诗的王国”。

中国格律诗词的创作,并不局限于文人,作者层次众多,也是中国格律诗词一个显著特点。自唐以来,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市井平民、农夫桑妇,都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格律诗词创作也没有被进步人士所抛弃。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政治家在写,军队的元帅将军们在写,学校的老师学生在写,城乡山野的平民百姓也在写。中国格律诗词创作者覆盖面之广,在世界上也是找不出第二个国家可比拟的。

(3)形式统一,传播广泛

自唐诗开始,中国诗四句一段,五字或七字一句,双句句尾押韵、讲究对仗等形式,始终被保持着。中国诗词的这种形式美,同西方几百年后才产生的音乐创作的曲式学,在形式和结构上几乎是完全相通的。

另外,格律诗词同中国其他各种文艺形式相比较,传播也是最广泛的。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格律诗词,往往不受地域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千百年来,一直在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播,也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比较起来,当代中国人对唐宋时期的戏曲、音乐等作品已经知之甚少,而说起唐诗宋词,往往都能如数家珍。

2.格律诗词的规则

(1)字数

格律诗词的诗,一首中每句字数相同,五字或七字一句,称五言或七言。律诗八句一首。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四句一首,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格律诗词的词,一首中字数有短有长,因而词又称长短句。词在保持了格律诗音律美的基础上,打破了每句五言七言的限制,词的最短句,只有一个字,而长句可达到十个字以上。词也打破了四句一段的限制,短的可以三句一段,长的可以二十来句一段。

(2)平仄

平仄,是指读音的声调。平,是指阴平和阳平,即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读音“则”,意思是“不平”,即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仄,是对汉语拼音阴阳上去四声的简单分类。

今天普通话的四声声调,只有阴阳上去。而古代,还有一种声调,称为入声。古人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入声都称为仄声。今天普通话读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古代都属仄声字。今天普通话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中,有少量在古代读得比去声还要短促,称为入声字。

对现读“平声”古读“入声”的字,划分可随意。格律要平,按普通话读,是对的;格律要仄,按古代经典诗词来看,也没错。既然当代中国人普通话中已没“入声”,今天写格律诗词,也不用画蛇添足去考察某个平声字在古代是不是被读成过“入声”。平仄,只是对中国字读音四声的一种模糊分类,是过去统治者用来促进语言统一的一种方式,没什么神秘。

(3)押韵

中国字的每一个字,都只读一个音节。一字一音,富有音乐性。中国字的一字一音,同音乐表现方式完全相同。全世界的音乐,都用“1、2、3、4、5、6、7”这样一字一音来表现,唱作“导、来、米、发、扫、拉、西”。

但拼音文字国家,只能在音乐表现时能做到一字一音,在生活语言中却做不到这样。绝大多数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生活语言中都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单词。因为在拼音文字中,仅仅靠单音节字,无法区别出生活中上百万种概念。拼音文字必须通过双音节或多音节读音的单词,才能区别生活中那样多的概念。拼音文字用单词来表现概念,一个单词不一定是一个读音。为了在阅读时更快地区分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意义,在每个单词中间又要用很多个空格,来把一个一个单词隔开。

而中国人,能用一字一音来表现生活中几百万种概念。这是因为中国人对不同的概念,不仅用读音区别,还用文字区别。中国语言中,不担心用同音字来表现不同概念。这是因为中国人为不同概念的同音字,标注了不同的文字。

正因为中国字有那样多的同音字和同韵字,中国人对文字创作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对文字创作的音乐性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国人能做到用一个读音或几个读音,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如“五一务医,务医无异。”“吴仪吴仪,无疫无疫,有了吴仪,定能无疫。吴仪吴仪,无疫无疫。无疑无疫,无疫无疑。”“诗释诗史,史诗事事是史实;柬笺柬简,简柬件件见简鉴。”“今世进士尽是近视,骄收教授脚手焦瘦”等,假如没有汉字帮助,仅仅凭借这些读音,人们是难以理解这些语音意义的。

为了保持诗词的音乐性,中国诗词创作往往要求句子结尾时用的字韵母相同,这样读起来很顺口,而且比较容易记忆。这就是押韵。

(4)对仗

律诗每两句称作一联。在一首律诗中,至少要有一联采用对仗。对仗,就是上下两句的词组结构、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反。

对仗在律诗中,就是上下两句诗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反。律诗八句,可以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联。四联中,至少要有一联对仗。比较规范的律诗,一般在第二联(即第三、第四句)、第三联(即第五、第六句)用对仗。请看例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诗是第二、第三联用对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江”对“山”,以“入”对“随”,以“大荒”对“平野”,以“流”对“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云”对“月”,以“生”对“下”,以“结”对“飞”,以“海”对“天”,以“楼”对“镜”。以名词对名词,以动词对动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副词对副词……这就是词组结构和词性的相同。

再看一下对仗句的平仄:除了格律规定平仄可以模糊的字以外,上下句的平仄完全是相反的。如上句是:平平,下句就是:仄仄;如上句是:仄仄,下句就是:平平。做到了上下两句诗的词组结构和词性相同,平仄相反,就是做到了对仗。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同中国文学中的对联要求是一样的。

对仗还有其他讲究:非常工整的对仗,叫工对;比较宽泛、模糊的对仗,叫宽对。上下句是同义相对,叫正对;上下句是反义相对,叫反对。《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就是对这两种对仗方式的一种评论。还有诸如全对、半对,直对、借对等,这些从词面理解即可。

下面再介绍一下流水对。流水对的上下句,句子意义有联系,下句接着上句的意义,犹如下游的水是从上游流过来的。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再如:“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上下两句意思,虽不形成相对并列,但从词组结构、词性、平仄来看,这依然是对仗。

最后介绍一下扇面对。扇面对,一般以两句对两句,就像扇面展开一样,这主要是在词中出现。例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再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都属于扇面对。

律诗一定要用对仗,绝句一般不用。词的对仗,一般在特定位置,可以根据范例来确定。

(三)散文

1.散文的特征

散文是指那些用优美、洗炼的语言写成的,或记人写事、或表情达意、或状物传神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

散文由于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记叙性散文是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为主,它常常选取生活中的某些片断、生活场面和细节来表现人物,交待事件的原委,抒发作者的感情。这类散文在表达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抒情性散文是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它往往借助于某一事物或某一具体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鉴赏抒情散文,要研究它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也就是直抒胸臆。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在散文中并不多见,常见的是第二种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把作者感情的抒发蕴藏在叙事的过程之中;二是把感情交织在景物描写之中,使之情景交融;三是托物寄情;四是把感情的抒发揉合在议论之中,议论是抒情的议论,抒情是议论的抒情。

议论性散文是在叙事、抒情中加重作品的议论成分,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和形象的描绘来明述事理。

除了不同类别的散文所具有的不同审美特征外,各类散文又有其共同的审美特征:

(1)题材广阔,因小见大

散文的题材无限广阔,一人、一物、一事、一景,均可构制散文。这些题材,不论从哪一点写起,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2)篇篇有“我”,个性鲜明

散文多为第一人称,读起来亲切、自然、真实,也最能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个性。作者总是在触景生情之中、感物抒怀之间,渗透着自己的真情。

(3)形散神聚,活泼自由

散文的“散”,不是说材料可以芜杂,而是指章法上的活泼自由、开阖自如、无拘无束、不定一格。所以,散文从表面上看,作者的所闻所见、所经所作、所思所想,随手拈来,生发开去,任意挥洒,不拘一格。

(4)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构成一篇优秀散文的内在的、深厚的基础,正是洋溢在生活之中的“诗意”,没有诗一般的感情,诗一般的意境,很难成为一篇好的散文。

(5)文笔优美,短小精悍

散文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洗炼,篇幅不长,含义深远。

这些审美特征是就散文总体而言的,不是说每篇散文都具有这些特点。鉴赏时要从具体作品出发,把握每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

2.散文欣赏

(1)欣赏结构

散文题材广阔,联想丰富,笔锋纵横自如,但又结构严谨。所谓散文“散而不散”的“不散”,就是指结构上的紧凑而言的。

记叙散文一般按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记叙参观访问的印象和感受的记叙散文,如访问记、游记等,一般是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即作者观察的先后次序安排层次。抒情散文由于是以抒情为主,因此一般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安排层次。

分析散文的结构时,要注意把握散文的结构线索。应从文章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结构线索,弄清作者的思路,研究作品的布局立意,从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欣赏人物

散文的人物与小说不同,不在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而多是采用白描的手法,从最能传神的地方下笔,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分析散文的人物,主要是从作品描述的生活片断中,从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等的描写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某些方面。

(3)欣赏事件

散文的事件也不像小说那样具有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完整故事情节。散文对事件的描述一般比较简洁。分析散文的事件时要和分析人物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来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

(4)欣赏事物

作者的思想往往寓意在物的描写之中,作者的情感抒发也往往寄托在物的形象之中,对这种托物咏怀的散文,则要通过分析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等的描写,揭示形象所包蕴的深刻意义。由于这类散文常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散文高远深沉的意蕴,因此,在鉴赏此类作品时,应通过对象征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

(5)欣赏写景

有的散文是以“借景抒怀”的方式来体现其意蕴的。

(6)欣赏抒情

作者的情思往往构成散文深邃的意蕴。它是内情和外情的高度融合,是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之后并经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鉴赏时,要特别重视分析文章的抒情内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内容,往往是蕴藏在事件的记叙之中,或者是“景”和“物”的描绘中。

(7)欣赏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革命的情怀,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做到情与物相融合、情与景相贯通、境界与深意相交织,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唤起读者的联想。鉴赏时,不仅要体会意境中的诗意美,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作者在意境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欣赏语言

散文的艺术魅力,不像小说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那样有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而多是取决于语言的精粹凝练程度。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在语言表达上,总是简洁流利、形象生动、朴素自然,具有节奏美的。因此,在分析散文的语言时,要着重注意精辟含蓄、蕴含深义的语句,运用某些修辞方法的语句,直接抒情的语句。

(9)欣赏主题

归纳散文主题思想的一般方法是,在分析文中的人、事、物、景、情的基础上,概括所表现的主要思想内容就可以了。散文主题思想的归纳,还可借助题意及开头结尾的内容分析来概括。

(四)文学评论

1.文学评论的特征

文学评论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种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思想评价和艺术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评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包括对文艺运动、文艺思潮、文艺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评论本身的分析和评价,其中以作家作品为主要的评论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评论,应该是科学的、战斗的。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繁荣文学创作,总结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的经验,评价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是文学评论的主要任务。

2.文学评论的标准

评论标准问题也是个方法论问题。

中西方的美学家都确认真、善、美是评价一切文艺作品的标准。所谓真,指的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这是艺术作品的基础和生命。所谓善,即“经世致用”,强调的是政治教化和道德修养。所谓美,即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情绪上的净化和感官上的愉快。只有实现了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才算达到了艺术上的极致。

(1)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标准

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作家的主观意图和形象的客观意义在作品中综合表现出来的、对读者所产生的那种思想力量。

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标准,一是看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这个真实要求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即应是艺术的真实;二是看作品反映的思想倾向,所谓思想倾向主要指作品所表现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倾向性是通过文学作品对生活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三是看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2)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标准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感染力量,是一部作品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作家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等诸因素的综合表现。包括形象的描绘、典型的塑造、情节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以及风格流派特点等等。从作品整体看,其综合表现的程度愈高,则艺术性愈高;反之,就显得艺术上的粗糙低劣。

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标准,一是看是否塑造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二是看是否有真实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三是看是否有完美而又独创的艺术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