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半夜才到《文化广场》,看到《新华诗刊》第二期出来了,匆匆看了一下。新华论坛藏龙卧虎,写诗的人很多。由于自己近期工作很繁杂,对在新华论坛写诗这件事怕参与太多,会因没时间上网冷落了朋友间的热心和友谊,所以我采取了看到多少算多少的态度。
傅老师是我在新华论坛的老朋友,我很喜欢他的诗。他担任了《新华诗刊》第二期编辑之一,在第二期中还用了我一篇原贴于校园网的《什么是诗》随笔,所以我把第二期作品从头到底读了一遍。今晚抽空在这里即兴谈点感觉。
首先,我找了我在《新华诗选第2期征稿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跟帖中推荐的一篇诗作,是“真无用”网友的《企业和谐歌》。
《企业和谐歌》 真无用
天地间 和为贵
求和谐 扬国粹
人与企 共进退
造产品 壮国威
员与工 爱岗位
人尽职 有作为
厘定规 行同轨
升与迁 德才唯
人与人 胜兄妹
人为人 心无愧
航天内 晨光美
天地间 和为贵
我在那个跟帖中写道:我认为,这首《企业和谐歌》写得比较精粹。首先,这首诗的音节是精粹的。这首诗通篇句子全部用三音节组成。中国古代有“三字经”。中国诗句的音节组成,七音节句和五音节句为最常见,再下来就是三音节句。在我的感觉里,三音节是紧凑和精粹的,通篇用三音节句组成,更是非常精粹。其次,这首诗的用韵是精粹的。这首诗用普通话ei韵来押韵,这个ei韵母的同韵字相对较少,押韵难度较大。但这首诗却做到一韵到底,没有借用ai、i等相近韵母。韵押得十分精彩、精密、纯粹!再次,这首诗内容是精粹的。全诗仅仅72个字,却写到了天地、国家、民族、人企、员工、进退、升迁……等企业中多层次的立体关系,对每一种关系,既提炼得十分精练,又十分精致地提出努力方向,还把中国社会对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规范要求融合在其中……我赞叹这歌词内容的精粹!最后,这首诗的语言也精粹。要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一个单位特色很困难。但这首诗做到了。作者单位好像是“南京晨光航天机械厂”,他把厂名一言双关地融进三音节诗中。诗的语言流畅、深入浅出。每一句诗都能读懂,但又概括出很多过去没见过的新句子,如“人与企 共进退”“员与工 爱岗位”“升与迁 德才唯”“人为人 心无愧”等。
结果,我发现:第二期中没录用这首《企业和谐歌》。
每个编辑、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审稿标准,录用或不录用都是很正常的结果。虽然我为自己推荐的作品没有被采用感到几分遗憾,但心里也为傅老师等第二期编辑能坚持自己的审稿标准,感到几分敬意:这些编辑,真是很认真地在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选诗。
《新华诗刊》的编辑完全是义务。在新华论坛这样每天有上万帖子的论坛中,选诗比写诗还麻烦。互联网空间无限,任何人想当编辑即可当编辑,可在自己博客或网站中加个《新华网友诗选》栏目。为什么现还没人这样做?是因为认真选诗太费时间。第二期的编辑们能坚持按自己审美标准认真选诗,就凭这点,我对第二期编辑们怀有敬意。
接着,我阅读了编辑们所选出的诗。我感觉,这些被选编上的诗,在新华论坛具有一定代表性,绝大多数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可代表新华论坛多数写诗人的审美观。虽然艺术上不需要讲“少数服从多数”,但通过这样方式,至少可让我们了解,别人对什么是好诗的评选标准。第二期选出的诗,数量肯定不到新华论坛同期发表诗歌的百分之一。要百里挑一实在不易。我努力从这些选出的诗歌中学习,比较自己写的诗,我发现了自己在写诗方面的不少差距。我想起冯玉祥“丘八诗人”的自称。我想,我写的诗,也只是一个士兵顺口溜而已。我要学的写诗技巧还有很多。
接着,我又阅读了在跟帖中出现的“拔剑出京城”口若悬河的诗评。或许是第二期诗刊精彩的诗句激发了拔剑网友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诗评也有点像写诗。我赞成他评诗的认真态度,但不赞成他评语中一些具体结论。比如,他评《赋颂卷》的诗:“新华赋颂篇,乃烂泥坑一个。建议诗人,避坑而行”,还有其它一些评语。他自己也说,他评诗“首先是诗骨,那种歌功颂德的无聊章句,一律要冷嘲热讽的”。把所有歌功颂德一律称为“无聊”,这是偏见。对建功建德的人,也应该有勇气去歌颂一下。当网络上恶搞戏说成为风气时,能坚持正面歌颂,同样是勇气和骨气的表示。
读完一些诗评,最后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让我来编《新华网友诗选》,我该怎样编呢?按照什么分类排列是个大问题。按照内容题材分类,比如分成政治诗、军事诗、企业诗、家庭诗、思想诗、爱情诗、友谊诗、人生诗、社区诗、旅游诗、科技诗……等等,这样分类恐怕有问题。一是类别太多,分不完,二是有些诗内容跨类,归类复杂。另外,政治诗就会有政治倾向性、爱情诗也会有不同恋爱观,怎样排列先后,会引起很多的分歧和争论。不利于最大限度联合新华论坛广大诗歌写作爱好者。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按照形式体裁来分类。现在《新华诗刊》是按照形式体裁来分类的,这样分类的优点是可让不同内容题材、不同政治倾向、不同观点的诗在一起共存,编辑的时候不必在内容上费脑筋排先后,只要分出不同形式即可。如果让我来编辑,我将采用按照形式体裁来编排。现在《新华诗刊》的体裁分类,在分类原则上还不是太清晰。我看是不是可以这样分类:
第一辑 格律诗:做到了符合格律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条件的诗。
第二辑 半格律诗:在格律诗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条件中缺某个条件的格律诗,另外还包括古风、民歌、歌谣、打油诗、顺口溜、枪杆诗、快板诗等,第二辑诗的主要特征是:严格押韵,句子整齐。
第三辑 新诗:基本押韵,句子不必排列整齐,现新华诗刊中有很多“徐志摩”,都爱写这样的诗。
第四辑 自由诗:主要特征为不押韵,包括回车诗、不分行排列诗等。
第五辑 其它诗:和其它形式融为一体的诗,如:歌曲、戏剧唱词、翻译诗等。
第六辑 诗评。
每一辑的排序,按字数多少(字数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字数相等(格律诗中经常会出现),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列。每期各辑发表诗的数量,可在10-30首之间浮动,可按照投稿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具体数量,以后可根据受关注程度来掌握数量上下浮动。如果进行这样的分类编辑,各种体裁诗在地位上相对平等,各种体裁形式在数量上有保证,可让诗的发表形成百花齐放局面。各种体裁的诗,都有所长也有所短。比如,我本来不喜欢不押韵的诗,现在看到前两期中有些不押韵的诗,在某些方面(比如创造意境等)确实也有诗的特点。把自由诗单独编成一辑,能保证自由诗的生存。这样,不同体裁的诗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至于诗的具体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写作技巧、歌颂还是揭露等问题,都不应作为入选的前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