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空间浏览页次统计: 12780646 | ||
首页 普及六艺 诗以言志 歌以抒情 论以道义 文以记趣 书以表意 画以展美 | ||
网络诗集 网络歌集 网络文集 网络讲座 网络教歌 网络视频 向明老三届全名录 | ||
电脑速成教学法 电脑概述 视窗操作 中文输入 文档制作 网络应用 网站制作 数据处理 演示制作 | ||
基层文化工作教学 概述 歌咏的组织 假日活动的组织 晚会的组织 竞赛的组织 网络活动的组织 |
2012年5月我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区作家协会。杨浦作协有本刊物叫《杨树浦文艺》。杨树浦,这三字将翻腾出多少思绪?十个上海人心中,会有一百种杨树浦印象。 童年印象:遥远杨树浦 童年,我家住在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附近。五十年代儿童活动半径很小。听大人说杨树浦,但周围小朋友到过杨树浦的,比今天出过国的还少。杨树浦,听起来就像西伯利亚一样遥远。 六十年代初,我对杨树浦才有具体方位感。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到和平公园秋游,这是我到达的离家最北端。老师说:和平公园门口这条大连路,走到底就是杨树浦路,沿杨树浦路向北,走到底就是杨树浦发电厂。但至1965年前,上海北端我未超越和平公园。 少年印象:滨江杨树浦 小学第一次见到上海地图,看地图上方黄浦江旁有条很长的滨江路叫杨树浦路。我想象,杨树浦大概和十六铺差不多,杨树浦路莫非是一条像外滩一样的滨江大道? 1962年邻居中有个姓郑的大哥考上了上海水产学院。那时读大学很稀罕,他成了周围少年的偶像。星期天回家,他常给大家介绍大学生活。我从此知道,水产学院在杨树浦底的黄浦江畔,在学院滨江可看到吊车林立的造船厂,还可看到万吨轮来回穿梭进出上海港。我钦羡郑大哥,不仅因他知识渊博,更因他体格强壮。他是水产学院划艇队员,他给我们看划艇队在黄浦江上训练照片,队员们身穿背心,个个胸肌发达,像古罗马角斗士群雕像。我爱听他讲划艇队故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讲过解放日报事件。划艇队负责把守报社大门,来了一大批“老保”要冲进报社。他们划艇队几个同学凭着健壮体魄,以少胜多,牢牢堵住报社大门,坚持到最后胜利。邻居孩子当时把他看作英雄。在我心目中,水产学院红革会比复旦大学红革会还强,因水产学院有郑大哥和划艇队。 青少年印象:悲情杨树浦 我还来不及到杨树浦去亲眼看一下水产学院划艇风采,1967年1月底传来“红革会炮打张春桥”消息。接着郑大哥的弟弟告诉我,他哥因“炮打张春桥”正受批斗。以后很长时间未见到这位大哥。直到我参军后第一次回上海探亲,才得知这位大哥已被分配到遥远的农村去了。这是杨树浦给我第一个悲情记忆。 第二个悲情记忆是上柴“八四”。1967年夏,福州路公安局门口有一群人静坐。我和几个同学出于青少年对社会事件好奇,上前询问情况,结果被邀请乘上工厂卡车。人生第一次穿越杨树浦,我到黄浦江北端的上海柴油机厂去参观了一阵。对一边静坐、一边还坚持搞生产的“上柴联司”工人,我抱有同情,认为他们是好人,被误解了。8月4日上午,我正在瑞金医院陪动手术住院的母亲,医生护士忽接通知,全部登车,到上柴厂去抢救武斗受伤人员。我也冒险跟上了救护车,想去看看接待过我的工人师傅安危,这是我第二次穿越杨树浦。杨树浦一路被封锁,下午三点多救护车队才进入上柴厂区。我找到接待过我的车间办公室,那里门窗全被砸,办公桌和椅子等被砖头石块等砸坏,遍地狼藉,看起来刚发生过一场激烈武斗。上柴工人一个也见不到,据说全被抓走了。 第三个悲情记忆是同学送别。1968年初冬,我班同学一起乘学校工宣队提供的卡车,穿杨树浦到吴淞轮船码头,送别学校中第一批赴黑龙江农场同学离别上海。轮船汽笛一声长啸,给我记忆最深的,是邻班一群女同学伤心的哭声。以后,每当听轮船汽笛叫或走近轮船码头,心中总会有股酸酸的悲情涌上来。从此我爱唱谢多伊那首《海港之夜》的歌曲:“啊,别了,亲爱的海港,明天将启程远航,天色刚发亮,回看码头上,亲人的蓝手帕在挥扬……” 青年印象:歌会杨树浦 1969至1970年期间,我曾多次骑自行车到过杨树浦,参加当时流行的一种家庭歌会。文革中我和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自行组成一个声乐小组,在一起不断练唱歌,并到处演唱。演唱大多在家庭中进行,听众是声乐爱好者。这种演唱没任何收入,只为互相比较哪些人唱得好。唱得好就会受邀请到更远地方去唱。我们从卢湾区、南市区、黄浦区唱起,一直唱到杨浦区。 记得沪东工人文化宫有个手风琴老师叫杜汉兴,家住杨树浦松潘路口。杜老师拉手风琴触键干净,分解和旋拉得非常清晰。我曾几次到他家唱过家庭歌会,还在他家抄过些手风琴伴奏谱。他这里有个东宫工人男高音歌手,叫孙朋文(读音),高音唱得比我轻松,我很想多听听孙朋文高音共鸣位置。杜老师这里也有女歌手,记得有个唱得很好的女高音叫朱丽(读音),后她被海政歌舞团特招走了。家庭歌会,给我青年时代留下很多美好记忆,也使我歌唱水平有很大提高。1970年,我因歌唱特长被南京军区空政文工团特招,入伍去了南京。 采访印象:红色杨树浦 参军后再回杨树浦,中间隔了整整二十年。我在南京当兵十三年,后调驻沪空军部队工作,驻地离杨树浦仅几公里,但总未再去杨树浦。直到1990年初,我九岁的儿子当了上海《小主人报》小记者,为陪孩子去上海青少年教育基地《恽代英烈士被捕处》采访,才再次走近杨树浦。 恽代英被捕处在杨树浦路670号上海第五毛纺织厂门口,那里竖着“恽代英烈士被捕处”石碑。第五毛纺织厂解放前叫怡和纱厂,建于1896年,是中国最早纺织企业之一。通过陪孩子采访,杨树浦红色革命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杨树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色工人运动摇篮。林育南(张浩)、刘少奇、恽代英等都担任过杨树浦地区党的领导职务。在大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等领导人,都指导过杨树浦地区工人运动。恽代英是在这里被敌人被捕、后牺牲在南京雨花台。还有很多革命先烈,在这里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杨树浦的红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用鲜血染红的。 地标印象:大桥杨树浦 1993年,杨树浦有了新地标——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邓小平为大桥题写桥名,并在88岁高龄时登桥感言:“喜看今日路,胜读万年书”。 2006年秋,转业在杨浦区大桥街道负责社会发展工作的战友唐照清,邀请我为大桥社区写个主题歌。为写好这主题歌,我又贴近采访了大桥下的杨树浦。大桥街道位于杨浦大桥引桥下,辖区内有企事业单位1800余家,其中包括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制皂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朱镕基、吴邦国等领导人都到这里视察过工作。我用《蓝色的爱》这首钢琴曲,创意填词并制作了一首《上海杨浦区大桥社区(街道)主题歌》。这歌曲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世界名曲,填进了“携手架起幸福桥,同心浇开和谐花”等歌词,表现了二十一世纪初,生活在杨浦大桥下的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来创业安家的快乐情绪。
我在日记中还用一首小诗记下了对大桥下的杨树浦印象: 大桥街道十万人,杨浦引桥凌空奔。 面积平方四公里,老式里弄变新村。 辖区企业两千家,纺机制皂资历深。 沪东工人文化宫,群众艺术花争芬。 社区党建谱新篇,家庭读书开阳春。 旧区改造是模范,街道团队创精神。 今日印象:知识杨树浦 2010年我从部队退休,居住杨浦区,杨树浦成了我休憩之地。今天杨树浦在我印象中,正成为一座工业知识博物馆。 当漫步在杨树浦路上,我会停步细细品味那一组组以《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命名的街头群雕。杨树浦,创造了上海和中国工业史上多个第一。今天那些百年老厂从历史深处走来,整齐地化成浮雕,向路人讲述着上海和中国工业化昨天的故事。
当来到杨树浦路830号杨树浦水厂,我会在水厂对外开放的《上海自来水科技馆》中驻足细读。杨树浦水厂1883年建成,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风格独特的英国古典城堡式厂房,是上海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座远东最大水厂全球闻名遐迩。有人形容说:上海城市现代化,起源于杨树浦水厂的自来水管。水厂至今的年供水量在4亿吨,约占上海市区供水总量1/4。科技知识也像自来水一样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当走进杨树浦路2800号杨树浦发电厂,我心情会像黄浦江潮水那样翻涌起伏。这座曾和杨树浦水厂齐名的远东第一大电厂,发电量曾占上海地区总发电量70%。而今天发电厂两根标志性大烟囱旁大楼上赫然竖着: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这个新时尚中心,穿的是工业文明外衣,所有建筑保持了杨树浦发电厂原有风貌。只不过厂房中听不见发电机轰隆隆吵杂声,有的是美丽女售货员彬彬有礼地推荐各种时尚商品;只不过滨江失去了黑雾弥漫的煤炭传送带,整洁宁静的码头上停靠着华丽游艇;只不过道路看不见穿工装人流来回奔忙,映入眼帘的是俊男靓女在绿树浓荫下幸福倘佯、悠闲老人带着孙辈在喷水池旁安详嬉游……
杨树浦印象记,是在记录人生演变,是用文字来拍摄一些主客观的平衡点。知识杨树浦建设,将把我们更多地带向主客观和谐的意境。
(2012年5月28日寄《杨树浦文艺》稿件)
|
胡金海网络文集
鲁迅精神在民间…………… 网络随感
杨浦文化发展建议………… 案例介绍 北外事件之我见…………… 网络案例关于羊倌识不识国旗……… 网络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