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没有老,年龄在升高。别人说我老,退休切一刀。
人生老不老,生日不可靠。能活多少岁,死了才知道。
如活一百二,来日有多少。留学嘉利顿,学费难报销。
资本在叫喊,人老快死掉,你死我安乐,拖着受不了。
社会在犹豫,养生是人道,共有制度在,应该包养老。
我们退休者,有手也有脑。冲出嘉利顿,夕阳在燃烧。
劳动创造人,人生爱辛劳。青春在哪里,劳动中创造。
你若不想老,你就不会老。劳动一分钟,青春六十秒。
上面这首诗我5月1日起床后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我在上海军休等微信群上发了,受到大家不少好评,这里对战友们的鼓励表示感谢。这首诗中有些话在我脑子中已思考很久。虽只是一首明白如话的打油诗,但包含的“潜台词”还是不少的。
“我本没有老,年龄在升高。别人说我老,退休切一刀。”——美国社会有比较严重的年龄歧视,但美国人崇拜财富,对于富有的有地位的老年人还比较尊重。中国社会正在受美国社会影响,也正在出现比较严重的歧视老年人风气。60岁一刀切退休等,其实就是一种年龄歧视。人到了六十岁什么都不能干了吗?里根七十岁才当选总统。干了两届,还中了一枪,退休的时候虚岁八十。里根经济学在美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里根还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总统之一。在中国59岁左右成为干部腐败高发年龄,也和这种规定有关,好像干部道德考核到了六十岁就结束。甚至银行还有不管你信用有多好,到了六十岁就不给办信用卡。中国老年人受到的年龄歧视,大有超过美国的趋势。
“人生老不老,生日不可靠。能活多少岁,死了才知道。”——歧视老年为什么可笑,因为在人类寿命中,关于老年标准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人只有一条命。有的没有活过10岁,也有不少只活了20多岁。更多的是活了40多岁(旧中国人均寿命),解放后人均寿命跃过60岁,现在上海人均寿命正在接近80岁,新中国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很多人活到100岁,甚至120岁,不是没可能。“能活多少岁,死了才知道”一句,多少带有点情绪,干吗60岁就说我们老了,等到了120岁回过来看,会发现60岁是多么美好的岁月。说60岁是老人,这不显得很可笑吗?嘲笑60岁的人,保证自己就不会活到120岁吗?就是自己不想长寿,也不能妒忌别人长寿。
“如活一百二,来日有多少。留学嘉利顿,学费难报销。”——第三段是个转折。话说两头。如果我们这些新中国的长子真活到了120岁,我们能荣幸地参加新中国建立100周年、120周年的节日,而我们60岁就退休了,未来60年的日子是多么漫长。我们的生活开销,都要靠别人的劳动来提供。让我们在家里蹲60年,说好听一点,是上“嘉利顿大学”60年,那我们的学费是谁提供的呢?我们60年的学费都向后代报销,未来要有好几亿老人都在上嘉利顿大学,后代能受得了吗?后代受不了,迟早会成为一个社会难题爆发出来。
“资本在叫喊,人老快死掉,你死我安乐,拖着受不了。”——思考老年社会难题的人早就有了。我思考这个问题是较晚的,因我2013年才移交到干休所,对养老问题刚开始思考不久。但我想到了前几年鼓吹得很厉害的“安乐死”主张。精英分子一直在提倡“安乐死”,原来社会原因在这里,60岁退休,70岁死掉,可能是养老基金委员会们比较可以承受的。精英分子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一批被资本主义腐蚀了灵魂的人。他们叫喊“安乐死”,并不代表人类本意,只是传达了资本把人当作增值对象的要求。安乐死本质,就是老年人早点死让年轻人安乐、你们老而不死,我们受不了。“老而不死是为贼”,一直有人在叫骂着。谁愿意和“老”字沾上边,被别人当贼看待。
“社会在犹豫,养生是人道,共有制度在,应该包养老。”——但社会管理者并非只有养老证券交易所精英一家。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证券交易所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社会管理。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出发、从中国传统孝道出发,年轻人不应指望老年人只活七十来岁就“安乐死”。年轻一代使用的生产资料是上一代劳动者留下来的,年轻一代享用公共劳动积累创造新经济效益权利时,应为赡养上一代提供全部义务。能不能做到?老年人处于被动地位,是弱势;年轻人处于主动地位,是强势。社会管理者在倾听不同势力呼声后,应如何权衡决策,也是会犹豫的。别再跟我们说什么“普遍投票权”之类漂亮话,老年人和共产主义有天然联系。资本主义连老年人生存权都想剥夺。我们不信社会主义还能信什么呢?
“我们退休者,有手也有脑。冲出嘉利顿,夕阳在燃烧。”——诗言志,写诗总要表达自己想法观点。好了,不要太为难了。我们懂的。别说我们退休者应安乐死,我们是一样有智慧的生命,我们一样有两只手和会思考的脑子。我们不蹲家里,我们继续劳动!可以吗?尽管社会不给我们太多的生产资料,不给我们原有的职务岗位。我们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可以吗?不仅进行公益性劳动,而且去进行可获得交换价值的社会劳动。军休干部虽带个休字,我们向军转干部学习,从军人岗位上转到新的劳动岗位,我们继续劳动,让生命象夕阳一样燃烧。
“劳动创造人,人生爱辛劳。青春在哪里,劳动中创造。”——第七段出现了对劳动的哲学性思考句子,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劳动创造人”,这也是用来为自己“退而不休”态度进行辩护。一方面是社会需要我们继续劳动,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热爱劳动。提出“我本没有老”观点,最有力的支撑一句就是我们还能劳动。什么叫做青春?不是年龄,那些靠“啃老”度日的年轻人,贪吃懒做,不会劳动,他们是没有青春可言的!而老年人只要能继续劳动,他们正在延长并创造着自己新的青春。
“你若不想老,你就不会老。劳动一分钟,青春六十秒。”——本诗最后一段,引用了我十多年前写的一首打油诗:“你若不想老,你就不会老。生命一分钟,青春六十秒”但改了两个字,把“生命一分钟”改成了“劳动一分钟”。原先的打油诗,标明的只是一种主观的态度:认为人的衰老是从自己主观开始的。只要主观上保持青春活力,人就会永远年轻。这里引用有了更深一层含义,把劳动这具有哲学含义的实践作为检验一个人衰老不衰老的标志。
题目用《劳动青春歌》,想标明我这只是一首歌,歌词和格律诗不一样,不是写在纸上看的,而是可说出来用耳朵听明白的,文字需要明白如话。但这不是一首简单地歌唱青春的歌曲,而是一首把劳动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歌曲。
(2014年5月2日文)
|